赵文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卫生大量的中医医疗任务,直接影响着农村卫生体系的服务效能。
人才短缺制约发展
目前,中医人才短缺是基层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窘境,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医生人手紧张,进修学习机会少,医疗方法、技术观念落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不胜枚举。据调查,造成基层中医机构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地区,只重视综合性县医院建设,把中医机构摆在从属地位,中医院设施、设备发展长期滞后;众多卫生院不设中医科室,或虽有中医科室却无中药房、中药柜或中医病房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应用设备,中医工作有名无实。在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业人才得不到合理安排,有的去收费,有的专搞防疫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
二是基层留不住人才。一方面,受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城市找非本专业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一些基层中医院,特别是卫生院高学历专业人员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功能发挥得不好、相对艰苦的条件又使得仅有的少数专业人员跳槽离职,使本来就存在的人才短缺雪上加霜。
三是培训机会少。笔者据对某期中医医师培训班的调查发现,一些基层中医机构,在从业10年以上的医生中有近74.8%的人员没有机会走出来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而基层中医工作者却非常渴望能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技能、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由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进修培训,他们的技术水平不能及时提升,很难满足群众看中医的需要,也就造成了中医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小。
由于中医在基层服务不力,导致广大农村患者不能就近看病,大量患者不断涌向城市。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中医院基本闲置的反差,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目标相悖。因此须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现状。
形式多样 加大培训力度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思路。各级管理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良机,建立健全农村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万名医师培训工程”,增大中医从业人员在各级培训中的所占比例。
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医师队伍,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以更好的中医医疗服务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中医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在基层医院得到及时救治;不仅使广大农村群众就近得到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也减少了农民异地就医带来的经济负担,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
培训要以增强实际效果为目标,以地方疾病和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为依据,有计划地采取集中脱产培训、整体帮扶式培训、对口支援式培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城市大医院设备先进、人才聚集、理念超前的优势,通过帮、带、扶等措施,提高基层中医从业人员的技能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如陕西省宝鸡中医院选择派中医院院长和业务骨干的“团队式帮扶”援助太白县中医院。几年间使被帮扶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群众在当地即可享受高质量、低收费的优质服务。此外,还组织了省市7家三甲中医院以选派一批优秀医、护、技人员对口支援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方式,帮助县级医疗机构在科室管理、业务技术、文化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新模式。并依托三甲中医医院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雄厚的人才实力,为受援医院培训了一批医师和临床骨干,使基层中医院的医、护、技人员技能和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取得了实效。
改善基层中医院工作环境
要把中医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放在同等位置加以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增配新设备、仪器,改善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在有条件的卫生院应尽量开设中医科(室),设中药房及中医病房,开展“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医疗服务;要对中医人才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把中医院纳入医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增加基层中医工作者的收入;努力改善基层中医院、卫生院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多方改善,共同努力,营造出拴心留人的好环境和中医发展的好局面。